或許是梅鶴村的村名中帶個梅字,途中的話題里便有了“梅、蘭、竹、菊”,便有了“周敦頤、陶淵明”。就在這一個個話題中,我想今天不能走馬觀花,而要潛心讀花。
懷揣讀花的心態(tài),眼前這個古老的村莊便是一株古梅。青山圍屏,碧水澆園,道路阡陌,村弄小巷如虬枝穿插,老屋新舍,田園片片如花綻放,且這些花永開不敗。
雖然有人說,這個村并不見梅花不見云鶴,可我的閱讀則從梅、鶴開篇。梅鶴村歷史可追溯到宋朝,是一座千年古村,曾以“石堂林厝”聞名,林氏在這里代代經(jīng)營,業(yè)興人和,成了山中一塊世外桃源。村中的人深愛著這樣耕讀之境,便以“梅妻鶴子”的生活境界,為村莊鑄魂,到了清末民初,便將村名易為梅鶴。雖說不見梅影云鶴,但“梅妻鶴子”的恬淡之境大筆書在這里。
翻開這一頁后,我便讀到梅鶴這株古梅的花蕊,那就是村中的那座“石闕門”。靜穆的石門雖不言語,史話自然在,“建于明代,塊石相向壘砌的門墻,頂覆石墻帽,前方底部做須彌座,兩墻之間為石鋪地面,前方五步石階,門前地面鋪設(shè)拜石。”就在這一串的史話中,我看到了頂蓋下的松鶴與竹鹿圖。細心讀圖,蘊含的寓意燦爛如初,一村的心愿,借助鐵錘、鋼釬、石頭,在叮叮當(dāng)當(dāng)?shù)膶υ捴斜磉_,星火如花,開了,落下,開了,落下。開在心頭,落在這塊土地上。有人說這是一個風(fēng)水門,引來天水,可我說,這是一座心愿門,引來一村共同的心愿,我站在石門前的“拜石”上,作揖心拜,拜敬這一朵永開不敗的梅鶴之花。
我喜歡元代王冕的《墨梅》,“我家洗硯池邊樹,朵朵花開淡墨痕。不要人夸好顏色,只留清氣滿乾坤。”綻放在梅鶴村中的古韻之花,讀的真不是他的艷麗,而是那股清高之氣、恬淡之韻。隨著古梅虬枝順延,也就向著村中老巷的深處走去,一幢幢古宅一座挨著一座,與橋、宮廟等組成了古建筑群。梅鶴古建筑群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,年代為宋至民國。包括三橋,一門,三宮廟,一處明代民居,五處清代民居,一處民國建筑等14處。一頁頁閱讀,方厝里、林居琫厝、林居清厝、林杜行厝、林贊幫厝……真是一樹梅花朵朵香,讀起來有似曾相識的書寫,不論是夯土為墻還是青磚為墻,一樣圍成下廊天井、上廊大廳的院落,一樣是穿斗式扛梁構(gòu)架,一樣是石質(zhì)框架拱門,一樣是“神荼郁壘”為門神,大門上一樣門樓雨披。同一樹的花有著同樣的基因,于是他們貌似神合,一款款一瓣瓣,一樣讀到耕讀傳家的根脈,讀到“梅妻鶴子”的品質(zhì)修養(yǎng)。然而也正如一雙手長出的十個指頭,不一樣的長短,不一樣的指紋,各家也因財力與個性差別,老屋中磚雕木刻,石雕灰塑,又各有神態(tài),傳達著差異。
即便有的馬頭墻高起翹角,有的金字挺立,有的門樓檐下的蓮花垂柱,有的只是花盆式的木座拱托,但我的品讀里,一樣是勤儉治家,苦讀傳世的家風(fēng)昭然于這里。
開在石上的花是頑強的意念,開在木頭上的花則是溫馨的情調(diào),開在現(xiàn)實生活中的花又是什么?自然是古根新萌,古風(fēng)長傳。走在村子的路上,看到一摞摞堆疊得整整齊齊的柴薪,柴堆上放著幾缽野山蘭花!就這樣隨心隨意,毫不選擇地綻放在門前。讀到這兒,我感覺到有序與無序的自然之態(tài),生活中應(yīng)該就要有這樣的態(tài)度,生活的情趣靠自己營造。他們門前屋后的園子,竹枝扦插圍的籬笆墻,有的橫經(jīng)豎緯,有的斜插棱格,自然在秩序里,秩序又在自然中,一筆一劃抒寫著“采菊東籬下,悠然見南山”的生活情趣。透過籬笆墻看到園子里的油菜花與青蔥,這不是開在他們?nèi)兆永镉猩邢愕幕▎?讀,再讀,古梅虬枝延伸到的地方,都能讀到花的意蘊,就連他們窗前擺著的一盆多肉植物,也彰顯著梅鶴氣息。
古梅根深枝長,最美的一束綻放在梢末,那便是梅鶴村水尾溪流上的花橋。一橋橫跨南北,如扣鎖定兩岸,三孔相連,拱起橋的偉岸,橋上加厝,棲下閩東北廊橋之韻,厝上重檐,四方翹角挑起水色云天。是厝又是亭臺,橋下三孔碧水川流,七八塊溪石在擊水飛花中如蟾蜍歡躍,真不負花橋之名。當(dāng)然我知道這只是花美之境,花美之意,而這里還有一味花一樣美的文脈,說的是大儒朱熹前往古田杉洋藍田書院教學(xué)時,路過這里題的上聯(lián),“紫陽詩讖石堂名彰千古”,歷經(jīng)數(shù)十年石堂先生陳普對出“玄帝位尊金厥壽永萬年”下聯(lián)的故事。這個故事成了這花橋的魂,與水同行流到今天。梅鶴村人人能講這個故事,我想他們講述這個故事時,一定在渲染著讀書傳世的重要,一定想著讓孩子也能穿上長衫走過花橋,一定也想著有一天科考發(fā)榜的消息,從花橋中傳來。我讀到這些文字時,與村里人一樣的情懷外,別有自己的感覺,感覺古今可以借一座橋相聚,正如朱子與陳普那副聯(lián);感覺云水可以對話,正如我在花橋上可以看到一溪云影;感覺石頭在水中有了生命,正如那些溪中之石成蟾蜍跳躍。最后我把許許多多感覺歸到一束花上,花開講述著根的故事,這座花橋,九百多年風(fēng)風(fēng)雨雨,一直綻放著梅鶴人的心愿,從這里走出,從這里走回。
開放在梅鶴這株古梅枝頭上的還有許多古老之花,林公宮、車山宮、東岳廟、九跳橋等等,這些花長開不敗,是花也是根,正如溪流之水,流古又流今,波波起浪,浪浪飛花。
看著清流,看著青山,看著花橋,我真想像溪中停泊在那塊蟾蜍石上的青鳥,可以在溪流中濯洗羽毛,可以看溪中魚兒歡游,可以佇立于花橋飛檐翹角上呼朋引伴,可以飛到村中哪一家籬笆墻上,看油菜花開放,或許只有這樣才能真正讀懂梅鶴這株古梅的年年花事?!?strong> □陳巧珠